《與巴席爾跳華爾茲》Waltz with Bashir

 

文∕小智

2007年,法國以《茉莉人生》(Persepolis) 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,影片透過另類視角來詮釋伊朗境內戰爭、屠殺及政治敏感議題。2008年,以色列以《與巴席爾跳華爾茲》(Waltz with Bashir),一舉叩關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。從這方面來看,或許可從中窺見奧斯卡對這類形式的動畫,接受度已經越來越高。再者,透過這類動畫形式,也讓影片巧妙規避真實影像所衍伸出來的敏感政治立場,再搭配天馬行空的畫風色澤,其實更有利於展現戰爭之下的抑鬱人心。以動畫形式來詮釋戰爭議題,或許也將成為未來電影界的大勢所趨。

其實很難將本片作確切的類型定位,一方面它是動畫,同時卻也融合紀錄、戰爭片形式,更是導演阿利佛曼(Ari Folman)的半自傳性影片。縱使該片融合多種元素,並以倒敘、插敘手法鋪陳劇情,但卻不顯雜亂無章,反而打破紀錄片制式的訪談堆砌,以動畫形式來重建創作者的遺忘記憶,並將紀錄片昇華至「心理」層面的探討,剖析戰時及戰後的幽微人心,更也掘出創作者「潛意識」中的恐懼,進而達到「電影治療」的可能性。

全片遊走真實及夢境之間,讓影像得到更多表現的可能。縱使主題在談戰爭,卻不刻意賣弄沉重情緒及英雄主義,配合影像及音樂的交錯,達到某種程度的「詩意」功效,成功帶領觀眾進入動畫世界的魅惑情境,卻又突如其來在結尾處轉成真實畫面,給觀眾一計犀利的當頭棒喝。透過影像中的婦女樣貌,導演直逼觀眾面對現實,並大聲疾呼這非夢境,更非想像,而是血淋淋的「真實慘劇」。震撼性的結尾處理,一如《愛在波蘭戰火時》(KATYN)的沉重壓抑,讓人倍感窒息。

建議各位在觀影前先作功課,瞭解當年黎巴嫩大屠殺時的背景,這將有助各位更加深入劇情。雖然我覺得劇情鋪陳有些緩慢,不過全片真正迷人之處,在於它高飽和度的畫風,完美呈現人物的形體樣貌及情緒轉變;並輔以古典、搖滾、爵士及電子曲風配樂,讓全片深具後現代化的反差氛圍。配樂的使用尤其出色!讓音樂及畫面產生高度衝突,卻又結合得天衣無縫。正因為這些「高反差」的配樂,將這令人絕望的戰爭,賦予極端的殘酷及諷刺。

戰爭沒有期限,鬥爭持續蔓延,活在這個令人昏頭轉向的世界,咆嘯已經無法表現人們對這世界的憤怒。或許只能麻木看著戰爭不斷發生,看著貧困與絕望持續降臨,但如果能像《與巴席爾跳華爾茲》中的那位士兵,在槍林彈雨之中踩踏輕盈步伐,旋轉跳躍華爾茲舞步,或許也是一種苦難下的自嘲,也說不定吧。


文章出自【小智的電‧癮‧強迫症】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ltzWithBash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